四、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学情分析
依托智慧课堂、问卷星等多平台,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员工从专业素养、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精准分析了学情。靶向定位,结论如下:
线路养护术语多,晦涩难辨,致员工认知不清:通过轨道智能工关系统中的评价数据分析,33.3%的员工在直线线路维护、曲线线路维护中混淆部分术语,对相关部位的检测46.7%的员工定位不准、分辨不清,96.7%的员工不了解道岔。而在道岔维修与养护项目中专业术语新增103个,晦涩难懂。
轨道维护要求高,毫厘必争,但员工实操不精:道岔是线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是维护难度最大、内容最多、要求最高的区域。通过回溯系统分析,96.7%的员工已经能够合理使用工具对直线线路和曲线线路进行检测维护,但对于线路的几何尺寸检测等任务43.3%的员工还存在维护不精的情况。
工务作业环境差,条件艰苦,使员工使命感不强:由于多为户外工作,环境艰苦,且线路维护作业多在夜间,工作强度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6.7%的员工对专业从事的岗位认同度不高。

图 2 员工学情分析
2.课程内容优化
基于课程“理论知识点难、实践操作性强、岗位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课程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指导,紧贴“轨道施工员、轨道线路工”岗位能力要求,对标学分银行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行业人才能力标准,紧扣轨道交通行业比赛要求,对接铁路线路工证书,依据轨道施工与维护真实项目,将课程内容优化为轨道施工与轨道维护两大工作内容。
按照轨道线路施工与维护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对接施工、维护、验收及应急处理真实工作流程,形成了建设到运营维护的8个教学任务、36个教学子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在真项目、真环境、真流程中培养理论实、技能强、素养高的铁路人才。

图 3 “轨道工程施工及维护”教学内容
3.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员工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施工方法及适用范围、轨道检测、线路养护等知识的基础之上,熟悉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施工的方法体系,能够通过施工条件对工程施工方法和养护方法进行选择。通过线上平台互动教学、数字资源视频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三虚”教学方法和实案情景教学、实体轨道教学、实地铁路教学“三实”教学方法,提高员工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标
(1)掌握不同轨道(有砟轨道、无砟轨道、无缝线路、道岔等)线路的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要点、质量验收方法;
(2)掌握一般轨道线路状态检测的方法、内容、检测工具和标准;
(3)熟悉一般轨道线路的病害类型、病害产生原因;
(4)掌握一般线路病害的整治方法和质量验收流程、方法、标准;
(5)掌握道岔状态检测的方法、内容、检测工具和标准;
(6)熟悉道岔的病害类型、病害产生原因;
(7)掌握道岔病害的整治维修方法和质量验收流程、方法、标准。
技能目标
(1)能根据轨道结构形式采用相对应的施工方法;
(2)能现场组织轨道的施工,能够对施工完成的轨道进行验收,填写验收表格;
(3)能使用工具、仪器检测轨道静态和动态几何形位,填写检测记录表;
(4)能根据检测结果判定轨道伤损的类型;
(5)能够根据轨道结构不同病害分析病害原因,提出整治维修方法;
(6)能根据轨道具体部位,选择正确的工具、作业方法和步骤,对轨道进行维修;
(7)能够对维修之后的轨道结构进行验收。
素质养成目标
(1)具有认真、细心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心;
(2)具有实事求是、以数据说话的职业素养;
(3)具有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具有按照岗位职责和规范操作的职业精神;
(5)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有安全工作、责任当担的强国魂;
(7)具有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8)具有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
(9)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10)具有专业兴趣、专业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轨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