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工程施工及维护》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课堂革命,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探索与实践,课程在内容、资源、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改进。
1.课程内容的优化
课程团队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对接行业标准,结合岗位任务,依托本专业编写出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学分银行轨道交通能力标准,紧扣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规程,将员工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学标准中,制定符合员工自身发展、企业岗位要求、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了员工综合素养。
2.课程资源的构建
基于轨道交通行业的高安全性要求,致使员工难以进行现场实地实训及观摩,由于线路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也难以复现,造成了道岔维护学习的“三难”问题。且道岔设备购置成本高,部分实践操作危险性高,道岔维修要求高,形成了道岔维护技能提升的“三高”问题。为解决“三高三难”,团队着力打造“三虚三实”易实施、可观摩、能重现教学资源,虚实交替,线上线下,破解教学重难点,提升员工专业核心素养。
例如在任务“智能修复钢轨伤损”中,在“工单研炼”环节,通过两种不同打磨机的对比,引入智能打磨机设备,教师在校内道岔组实体轨道上进行示范讲解,员工团队合作探究研炼。在此过程中,利用真场景、真设备,让员工在真实的道岔环境中突破钢轨智能打磨机的技术难点,加深员工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3.教学手段的丰富
“节—组—段”虚实立体资源突重点、破难点、增情感、提技能。利用智能工关系统、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数字化设备打造员工自主学习训练场,让员工能够直观的对施工过程、维护作业流程、技术要点有更加形象的认知与理解,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让员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轨道工程施工及维护的模拟操作,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安全意识,同时打破实践场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员工实践操作的覆盖面。利用轨道交通实案实境,增强员工轨道情感、专业热情和责任担当意识。通过校内实体轨道、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对接真实场景真学真做,完成道岔检、养、修、应急工作流程,提升专业技能。
例如在任务二“数字整治结构病害”中:利用工单任务为驱动,在学习平台发布学习视频,以“道岔结构病害维护”任务为驱动,培养员工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前让员工对道岔结构病害维护作业有初步认知;以两个存在强烈反差的实案视频为到导向,让员工确立道岔结构病害的重要性,激发员工学习兴趣;依托智慧学习平台,为员工创造多方面的学习方式。采用虚拟场景、虚拟仿真资源模拟真实的道岔结构病害维护场景,利用校内实体道岔组实景进行起道、拨道、捣固等作业,解决教学重难点。
4.评价方式的改进
结合学分银行线路工能力认证单元,充分分析岗位能力标准,找准技能点,团队构建并优化了课程能力矩阵,融入智能工关评价系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实现对员工素养、知识、技能全方位的智能评价,助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值赋能,提高了员工学习效果。
通过课堂革命,员工在学习方面进步明显,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学分银行转换制度不成熟,需持续推进
课程依托能力矩阵构建了能力提升模块,优化了课程评价方式,实现了学分转化,效果成效显著,员工学习目标达成。但目前学分转化制度还未广泛推广,后续团队将积极对接学分银行中心,加快转化功能的升级。
2.评价系统还不完善,需持续改进
课程开发了智能工关系统,整合了员工学情分析、闯关数据、视频回溯评价、学习评价数据等多维数据,实现了员工学习数据易统计、易分析。但数据整合深度不够,在评价精准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在后续的教学中,将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引入更多维度的数据来源,不断优化数据分析模型,形成更加全面更加精准的的数字评价,持续优化智能工关系统。
3.持续拓宽真岗实做基地,不断丰富教学立体资源
课程打造了校内外立体教学资源,解决了“三高三难”问题。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校内实训场所限制,员工不能充分开展技能练习。后续将持续拓宽教学实践基地,拓展教学实训场域,使教学面向的场景更加丰富,打破实践场域的限制,持续提高员工的核心技能。